
后發先至,雖然美國初創公司Zoox于2018年底先行獲得了加州Robotaxi業務許可,但目前為止尚未付諸實踐,而AutoX已有10輛Robotaxi正式開始在加州提供網約車服務,這也意味著美國加州的第一輛無人駕駛出租車來自中國。PonyAI方面目前尚未透露在加州推出Robotaxi的計劃。
毋庸置疑,自動駕駛已經成為時下汽車乃至科技領域最炙手可熱的技術概念,而在行業內部,眾多頭部公司和獨角獸企業紛紛將Robotaxi定義為自動駕駛領域的兵家必爭之地,這是為何?
在深耕汽車零部件行業并積極進駐自動駕駛技術研發的安波??磥恚琇2級及以下輔助駕駛功能的商業模式仍將保持“供應商”概念,在目前年復合增長率高達30%的情況下,滿足傳統車企的供銷需求即可實現增長性盈利。但L4級及以上自動駕駛的商業閉環則前無古人,仍需探索,現階段雖仍處商業試探的初級階段,但用技術替代相對昂貴的人類司機勞動力的大方向,已經成為業內共識。于是,貨運物流以及Robotaxi成為了主流發展方向。
從2015年ADAS深度學習概念的紙上談兵和眾多車企發布的自動駕駛概念車,到如今估值最高的自動駕駛公司均致力于Robotaxi服務,使得Robotaxi已在全球各地滿街跑,短短數年,自動駕駛正在飛速拉近與人類現實生活的距離。
2016年8月,NuTonomy率先在新加坡實現了Robotaxi業務的測試,雖然僅限于測試,并未實現真正的商用,但這自動駕駛汽車的歷史性時刻使得原本名不見經傳的新加坡公司NuTonomy迅速躥紅,2017年德爾福便斥資4.5億美元將其收入麾下,NuTonomy原有的100多名員工全部直接進入德爾福的自動駕駛技術團隊。由于德爾福本就是汽車零部件供應商身份,所以這樁收購不僅沒有影響到此前NuTonomy與Lyft、雷諾等公司的合作關系,NuTonomy的技術先進性反而得以在寶馬、英特爾、Mobileye、大陸、德爾福組建的自動駕駛聯盟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憑借2017年上線的Early Rider(早期騎手)項目積淀,Waymo于2018年12月正式推出了全球首個商用Robotaxi項目Waymo One,在美國亞利桑那州鳳凰城市郊的260平方公里內,部分獲得權限的消費者終于可以在APP內叫來自動駕駛出租車。當然,與早期騎手項目不同,使用Waymo One是需要付費的,這也是人類乘客首次為自動駕駛技術買單。雖然出于安全考慮,安全員仍將坐在主駕位置,但這并不妨礙Waymo One首次實現了自動駕駛技術的商業化落地。
雖不敢說最早實現自動駕駛商業化,但安波福與Lyft聯手推出的Robotaxi業務卻在訂單完成量和規模上占據著一定優勢——在美國拉斯維加斯,由30輛寶馬5系轎車組成的安波福Lyft車隊已經完成了超過50000次訂單,且該項目并未如Waymo One那般限制乘客范圍。在車水馬龍的賭城街道上,安波福Lyft車隊應付復雜交通狀況的能力得到了乘客的認可,根據安波福Lyft車隊的官方數據顯示:乘客平均評級為4.97星(滿分5星);92%的乘客在乘坐過程中覺得非常安全或極其安全;95%的乘客是首次乘坐自動駕駛汽車;甚至有部分乘客已經養成呼叫Robotaxi的習慣,并累計使用了14次無人車服務。
在政策法規相對嚴苛的加州,AutoX獲得含金量頗高的AVPP牌照,其技術先進性和安全性已經獲得認可,而商業化探索的正式起步,則意味著AutoX將在美國地區與同樣瞄準Robotaxi業務并即將開始商業化車隊運營的通用Cruise、福特Argo AI、Uber ATG、特斯拉Auto Pilot等強勢玩家展開競爭。
中國公司進軍北美Robotaxi業務的同時,國內無人出租車的業務布局同樣如火如荼,再也無需飛到美國去做無人駕駛出租車體驗,Pony AI小馬智行已經于去年年底在廣州南沙部署了Robotaxi車隊。無需與安全員、安全監督員產生任何交流,在固定站點上車后掃碼輸入目的地,車輛即可開始服務,最長里程可達100公里左右,行程啟動前自動駕駛系統會根據目的地、交通狀況等因素先行規劃路線,并展示在小程序內方便乘客了解,終點停車后,乘客還會收到一份行程報告;已經部署多個阿波龍車隊并投入運營服務的百度Apollo也將在2019年內完成Robotaxi車隊的組建工作,首個服務城市為湖南長沙。
在自動駕駛競爭日益激烈的中國與北美,Robotaxi商業化的浪潮已經襲來,然而在環境感知技術路線上仍然存在著分歧——絕大多數自動駕駛車隊均采用了雷達與攝像頭配合的方式,而特斯拉仍在堅持第一性原則,堅守其“攝像頭Only”技術路線。目前來看,多數頭部玩家為了爭取更快的商業化落地速度而選擇成本更高的雷達與攝像頭配合模式,曾經堅持“攝像頭Only”的Mobileye業已在2018年放棄了該技術路線,甚至打算親自開拓激光雷達研發業務,事實證明他們確實步伐更快,而馬斯克口中的特斯拉Robotaxi業務卻因純視覺方案無法繞過的識別距離限制等技術難題而頻頻跳票,仍需再多等一年。
除了技術路線紛爭,Robotaxi的全面商業化仍然面臨諸多考驗——由指定區域擴展至更大范圍的運營需要立法許可打破目前的區域性限制;復雜的路況、多變的天氣將挑戰自動駕駛技術的可靠性;絕大部分Robotaxi仍需配備主駕安全員和副駕安全監督員,不僅占據了乘客空間,不降反增的人力支出也將在自動駕駛商業化初期增加運營成本;更重要的是,乘客由最初的嘗鮮心態向絕對信任轉變的過程恐怕也將比想象中更加漫長。
自動駕駛距離我們究竟有多遠?這個過去無法被明確答復的難題,如今將由Robotaxi的商業化進程給出答案:“雖尚未成熟,但我已來到你的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