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汽車自動駕駛具備眼腦功能,將深度影響新車市
與人類駕駛汽車類似,自動駕駛汽車通過車眼即環境感知系統、車腦即行為決策系統、車手腳即運動控制系統來實現行駛,這三大系統奠定了汽車自動駕駛技術發展的基礎。環境感知系統,是通過各種傳感器搜集汽車周邊信息,常用的傳感器包括攝像頭、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超聲波雷達等。而作為自動駕駛大腦的行為決策系統,則扮演著“副駕駛”的角色,在知曉車輛周邊信息基礎上,對行為預測并規劃駕駛路線。相對于感知、決策,現階段的運動控制系統主要包括自動剎車、自動轉向、自動泊車、自動跟車等大家耳熟能詳的輔助性自動駕駛功能。如今這些自動駕駛功能已從技術研究階段演進至產品落地階段,不少汽車制造商們在這個領域成果斐然,奧迪、寶馬、沃爾沃、特斯拉、ARCFOX等新老品牌旗下的具備L2L3級自動駕駛量產車型已陸續推出。
7月12日,“全球首款搭載華為5G技術的車型”比亞迪漢上市;此前,“全球首款5G車”廣汽新能源埃安V已于6月16日上市;正在預售的北汽新能源ARCFOXα-T,據稱是“全球首款商業搭載5G技術”的車型;8月上市的榮威MARVEL-R,自定義為“全球首款整艙交互5G量產車”。此外,東南DX7星躍除搭載1.5TGDI缸內直噴發動機,也標配了智能駕駛功能。8月,華為公司又新增多項專利技術,其中包括“機動車輛自動駕駛方法及終端設備”“控制智能汽車行駛方向的方法和裝置”以及“交通信號燈的識別方法、系統、計算設備和智能車”。實際上,對自動駕駛汽車來說,量產是非常核心的目標。如今,很多企業意識到,將完全自動駕駛汽車的部署瞄準自動駕駛出租車這一領域,有可能為實現自動駕駛乘用車的量產鋪路。因此,自動駕駛出租車的發展,引發業內廣泛關注。
汽車自動駕駛激活出行市場,商業化開啟規則制定
面對誘人的自動駕駛出行市場,傳統車企、造車新勢力、科技公司、共享出行平臺都在爭奪。核心“玩家”分三大陣營:第一陣營是傳統車企和造車新勢力,國際上有通用、豐田等汽車廠商,國內有上汽為首的7家本土品牌,同時還產生了特斯拉、小鵬汽車等造車新勢力;第二陣營是BAT為首的科技公司;第三陣營是共享出行平臺。據專業機構預測,至2030年,自動駕駛汽車相關的新車銷售及出行服務創收將超過5000億美元,出行服務提供商部署的自動駕駛車輛將占PKMT(乘客總里程)的11%,私人擁有的自動駕駛車輛將占2%。專家表示,高級別的自動駕駛其實是一個整合智能化的交通體系,不能僅僅依靠汽車,要實現L4或者更高級別的自動駕駛,肯定需要整個道路交通環境的智能化革命,目前我國在5G、車路協同等基礎設施建設上的優勢,將成為發展自動駕駛技術的重要推動力。
據了解,近日一份《自動駕駛出租車運營規范與安全管理要求》團體標準已經立項,滴滴、百度、博世、北汽、騰訊、初速度等國內企業、相關監管部門、專家及政策研究機構等已經開始進行相關商討。本次標準就自動駕駛車輛運營標準的框架和提綱,以及測試車輛管理規范、保障性管理規范、測試中心風險分析與預案以及載人運營等標準內容展開討論。國內率先開始自動駕駛項目的是百度 Apollo,并在多地取得測試牌照與載人牌照。6月,高德與自動駕駛企業文遠知行達成合作,面向廣州市民推出自動駕駛出租車運營服務。國內目前還只允許在有安全員情況下的特定路段進行自動駕駛測試,但未來推進步伐將會隨著各家競爭技術創新而加速。
我省智能汽車自動駕駛技術試點滿一年,汽車企業出行平臺聚力自動駕駛
國內某自動駕駛公司負責人認為,汽車自動駕駛的關鍵因素有三個:一是人工智能的技術;二是人工智能技術背后的燃料即數據;三是邊界。汽車自動駕駛能做到多大范圍,即是依靠網絡,將三個因素加在一起。目前出行平臺的自動駕駛服務,所搭建的是以AI為中心的自動駕駛架構,這里面包括線上的全棧模塊,感知、定位、預測所有部分,包括支持模塊、仿真系統、高精度地圖,還有資質等。在自動駕駛數據方面,實際上大部分都是前80%、90%的場景數據,出行平臺將經營地圖、安全地圖,以及技術能力和路況等信息進行組合,將自動駕駛車輛和普通車輛放在同一個平臺上進行運營服務,借助人類網絡和機器的智能融合。而汽車生產企業則是從車輛的硬件和車載智能網聯操作系統出發,正向開發汽車自動駕駛的系統平臺。
近日,經過一年的試點,南昌小藍經開區已實現車企與互聯網、人工智能、信息通信企業的合作,引入環境感知、車載操作系統,開啟研發具L2級自動駕駛功能的純電智能汽車。據了解,2019年7月南昌市政府制定的《南昌市汽車和新能源汽車產業高質量跨越式發展行動方案》,以做大做強整車制造與研發為主線,以智能網聯汽車和新能源汽車為突破口,以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為支撐,全面提升汽車產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南昌市布局啟動了智能網聯汽車試點,以ADAS駕駛輔助系統和車載互聯終端等為重點,發展感知系統(光學攝像頭和部件、車載雷達)、電子集成控制裝置(ACC、AEB等)、電子執行裝置(制動、轉向和油門控制器等)、車載定位導航等硬件,及檢測和識別方法、人機交互等軟件,開展智能網聯汽車零部件體系建設,支持整車企業與互聯網、人工智能、信息通信等企業深度合作,引進環境感知、車載操作系統、高精度導航等核心技術,研發具備自動駕駛功能的智能網聯汽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