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資料,目前對自動駕駛級別的定義,L1、L2、L3、L4、L5分別代表輔助駕駛、部分自動駕駛、有條件的自動駕駛、高度自動駕駛和完全自動駕駛。

2020年以來,已有長安、廣汽、上汽、小鵬、奔馳、寶馬等多家汽車廠商宣布,將推出具有L3功能的汽車。國金證券認為,L3為自動駕駛的分水嶺,代表著主動權從人到車的轉變。而激光雷達,則大概率成為L3級別標配。
目前,自動駕駛技術分為兩派,一派采用攝像頭+毫米波雷達;一派采用激光雷達。出于成本考慮,L2級別自動駕駛以攝像頭+毫米波雷達為主。不過,作為攝像頭+毫米波雷達技術路線的代表,特斯拉卻頻頻爆出駕駛事故。因為,若要升級自動駕駛技術,勢必要采用精度更高的激光雷達。
以往,以特斯拉為代表的攝像頭+毫米波雷達技術,更多應用在L2以下級別的自動駕駛領域。隨著全球自動駕駛技術的升級,L3級成為車企使用不同自動駕駛技術的分水嶺。從多家車企的選擇來看,精度更高的激光雷達成為實現L3級自動駕駛的重要路徑。
國金證券的一份研報表明,為實現高頻準確轉動,其機械結構復雜,平均失效時間僅1000-3000小時,與車規要求的最低13000小時差距明顯,難以實現前裝量產。半固態的MEMS、轉鏡目前應用最為廣泛,但也存在有效探測距離較短的缺點,而固態式激光雷達則尚不成熟。
值得一提的是,興業證券認為,當前車載激光雷達逐步從導入期進入成長期,不確定性較大,未來團隊骨干的能力、技術路線的選擇和研發、量產客戶的開拓、融資支持的能力將左右成長期激光雷達的競爭格局。
迎來“爆發元年”2021年對于激光雷達來說可能是有史以來最好最熱的一年,雖不敢說絕后,但基本可稱空前。
不同于2017年前后資本近乎瘋狂地涌入行業所帶來的繁榮景象,今年的激光雷達行業,火得底氣十足,熱得有理有據。
經過幾年的發展和積累,激光雷達行業終于在今年迎來了向前裝量產、規模商用大踏步前進的時機,一些媒體更是將今年稱為“爆發元年”、“前裝元年”、“量產前夜”。
2021年一開始,激光雷達概念股便集體走強,各個深耕多年的廠商更是動作不斷,新產品發布測試、加速“上車”進程、產線落成、被高價收購…………利好消息層出不窮。
除了行業內的原住民之外,不少科技巨頭也將業務版圖延伸到了激光雷達領域。2020年底,華為高調殺入激光雷達行業,在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主辦的峰會上,華為不止發布了旗下首款96線車規激光雷達,還放出豪言,計劃在未來把量產成本壓縮至200美元。日本索尼公司也于今年2月發布了一款旨在“幫助激光雷達降低成本”的飛行時間傳感器。
剛剛布局自動駕駛的巨頭企業也都紛紛選擇了激光雷達,例如蘋果公司在今年3月就已經開始為了他們的“iCar”與激光雷達自動駕駛汽車傳感器的供應商進行洽談。

作為全息AI視覺的代表企業微美全息,其宣布獲得光學全息用的波形發生處理裝置的專利,輔助3D全息脈沖激光雷達行業應用,也將場景應用衍生到無人駕駛領域。微美全息決定開發3D全息脈沖激光雷達產品“WiMi HoloPulse LiDAR”,以進一步擴充公司的全息產品組合矩陣。
據了解,微美全息擁有核心知識產權,不受海外公司制約,微美全息擁有大約4654個AR全息內容、106軟件版權和180注冊專利。微美全息致力于使用全息技術來滿足客戶和最終用戶的娛樂和業務需求。
公開資料顯示, 微美全息(WiMi)專注于全息云服務,主要聚集在車載AR全息HUD、3D全息脈沖LiDAR、頭戴光場全息設備、全息半導體、全息云軟件、全息汽車導航等專業領域,覆蓋從全息車載AR技術、3D全息脈沖LiDAR技術、全息視覺半導體技術、全息軟件開發、全息AR廣告技術、全息AR娛樂技術、全息ARSDK支付、互動全息通訊等全息AR技術的多個環節,是一家全息云綜合技術方案提供商。
激光雷達專注自動駕駛,從性能極致向低價滲透。在激光雷達價格降低、滲透率逐步提升后,各個廠商之間的競爭將由性能指標轉向可靠性、穩定性、性價比等指標。激光雷達+視覺解決方案有望成為未來自動駕駛解決方案。純視覺的方案很難單獨使用在L4的方案中,更多的車廠采取的是雷達+視覺方案,將車輛和乘員的安全作為最高優先級,采用激光雷達來換取安全覆蓋率的提升。
激光雷達之所以能在2021年獲得全面爆發的機會,從根本上來講,是因為激光雷達比之攝像頭、毫米波雷達等環境監測傳感器在探測上有著更好的表現。
但更關鍵的是,激光雷達在近年來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逐漸補齊了自動駕駛激光雷達路線曾經的短板。
據中金預測,未來五年中國內激光雷達市場規模將從50億元快速攀升至近400億元。到2025年,全球激光雷達市場規模有望從目前的150億美元左右上升至千億級別。
種種跡象表明,2021年非但不是“激光雷達被拋棄的開始”,反而極為可能是“激光雷達的全面爆發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