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醒CEO李遠無人駕駛未來發展大會演講:混合固態LiDAR為何在此時爆發

時間:2021-07-27

來源:北醒科技

0

導語:北醒從2015年創立之初就堅持走非機械式激光雷達的路徑。

北醒CEO李遠博士受邀出席由中國光學工程協會、清華大學、中國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創新聯盟、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北京理工大學等組織單位共同舉辦的《2021無人駕駛發展大會》,并以專家代表的身份在激光雷達專題論壇上發表標題為:“混合固態LiDAR為何在此時爆發”的演講。

李遠認為,未來5年混合固態激光雷達是影響自動駕駛的變革力量。目前基本所有車型都放棄了傳統的機械同軸旋轉激光雷達,而使用混合固態激光雷達作為2023-2025年的選型。北醒也將積極推進新一代車載混合固態激光雷達的發展。

會上,李遠指出,混合固態激光雷達在現階段爆發,除了由自動駕駛駕駛技術形勢所決定,也源自車發展階段的加速孵化。主要體現在三大層面:對于高速自動駕駛的

性能要求、對于乘用車的穩定性和安全性的要求以及對于乘用車的成本要求。在他看來,未來十年我們會經歷從以手機和筆記本電腦為代表的被移動時代到以自動駕駛為代表的完全自主移動時代的轉變,而自動駕駛就是通過激光雷達這種傳感器促成其解放人力,超越人力極限。據百度李彥宏在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公布的數據來看,15%的通行效率的提升,可以轉化為2.4%的 GDP 的增長,這樣的增長是不可小覷的。

關于車載混合固態激光雷達面臨的未來形勢,李遠肯定地表示:“我們很清楚的意識到北醒車客戶群體的核心需求,全天候更遠距離更精準的感應能力,符合車規但是也要適應乘用車售價。這些客戶來自三大群體,分別是造車新勢力、L4以上無人駕駛方案商、傳統車廠。”  

“北醒從2015年創立之初就堅持走非機械式激光雷達的路徑。”李遠分析到,“激光雷達技術分為測距和測角,在測距方面北醒Horn系列激光雷達采用了1550nm光源,這種最早被應用在光通訊領域的高亮度、高功率的光源可以達到至少300m以上的探測性能和更高分辨率性能。另外,在同樣的光斑大小和脈寬條件下,1550nm激光的最大允許曝光量和最大允許峰值光功率值均比905nm激光高出幾個數量級,不會超過人眼安全的閾值。在測角方面,采用棱鏡+旋鏡的組合可以將最大分辨率達到0.05°。這意味著借助激光雷達可以讓車在300米外看到一只兔子。”

李遠補充到:“目前以法雷奧Scala和Luminar為代表的激光雷達企業,都依靠自有混合固態激光雷達,在符合車規上,取得了顯著突破。北醒激光雷達整機采用的是面向車規量產的模塊化設計。另外,我們在車之外的領域也有布局,以軌道交通和城市交通為首的大交通領域,正在幫我們打磨極致的產品。”

談及現階段L3和L4的車載激光雷達配置,李遠表示:“目前,L3車載激光雷達配置已經從早期的單臺補盲延伸到多臺前向雷達補盲;L4則由Waymo率先發起從主雷達+四周補盲雷達逐漸替代頂部多線激光雷達。未來也是前向主雷達+四周感知補盲,殊途同歸。這與北醒用高性能混合固態激光雷達做車載前向主雷達的定位是不謀而合。

在此次會議上,李遠也首次透露了北醒未來的激光雷達技術布局。通過FMCW的線性調頻連續波技術,從源頭上降低兩個數量級以上的抗干擾率。在Horn-X2平臺基礎上進行升級,縱向實現凝視功能,讓更多客戶能享受軟件多模式可調的個性服務,加速匹配應用落地。未來北醒將從激光雷達芯片化、模組化、工程化三個趨勢上發力,與全供應鏈上下游一同努力,從材料、元器件、激光雷達、系統、車廠一起協同配合,打造出一個明珠級的激光雷達。”

換句話說,北醒激光雷達將會定義未來激光雷達的樣子。

此前,已有央媒報道北醒正在成為一家潛在的獨角獸公司。北醒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李遠表示:“我很期待這一天的到來,因為它將標志著一個由智能車輛和智能鐵路系統驅動的新的經濟增長點。”

據主辦方消息,本次大會旨在聚焦產學研各界人士現場互動交流,分享寶貴經驗,一起深入探討無人駕駛的最新技術、最新成果,體驗無人駕駛的真實感受,連接產業、學界以及研究所,為無人駕駛的未來發展建言獻策。

關于北醒

北醒(北京)光子科技有限公司(Benewake Co., Ltd. 簡稱“北醒”)是一家專注于激光雷達及其解決方案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總部設于北京。秉承“做世界上最好的機器人眼睛”的經營理念,北醒不斷將新技術與應用相結合,輔助客戶探索安全智能行駛和自動化領域,快速進入“智能”新時代。北醒合作伙伴已覆蓋全球超過64個國家和地區,為車路協同及自動駕駛、智慧軌道交通、智慧民航、智慧航運、無人機、機器人、物位檢測、安防、物聯網等行業實現技術升級。欲了解更多公司信息,請訪問北醒官方網站www.benewake.com。

 
低速無人駕駛產業綜合服務平臺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低速無人駕駛產業綜合服務平臺]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低速無人駕駛產業綜合服務平臺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5260609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低速無人駕駛產業綜合服務平臺”,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低速無人駕駛產業聯盟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