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駕駛技術已經成為了未來交通發展的必然趨勢。據外媒報道,隨著這一技術愈發成熟并逐漸落地,未來人們的出行習慣或將被重塑。
近日外媒Forbes在一篇題為《自動駕駛電動汽車可能意味著短途飛行的終結》文章援引一項調查顯示,當自動駕駛汽車普及后,影響的不僅是城市內的短途出行,中長途出行方式或將改變。在耗時五小時左右的中途出行中,超2/3受訪者選擇自駕前往。而長途出行則更多人會選擇搭乘飛機,但自動駕駛的出現,或將改寫這一局面。
在歐美等地,路程在1000公里左右的長途出行駕車大約需要10個小時,而坐飛機僅需2小時左右。不過,有過飛行經歷的人都知道,乘坐飛機出行還需要大量的附加時間,比如從家到機場的時間、辦理登機牌、接受安檢、登機口等待的時間等。在到達目的地城市后,等待行李、租車或是打車前往酒店等具體目的地也需要更多時間。因此當調查引入“自動駕駛汽車”的選項后,很多受訪者的選擇發生了變化。
部分人認為,當駕車變成了乘坐自動駕駛車輛后,乘客則可以解放這段為期10小時旅途的時間,并可以在其中做更多的事情,比如吃飯、移動辦公或睡覺等。這意味著,相較于乘坐飛機,人們不僅在短途旅行中更傾向于選擇自動駕駛汽車,其在中長途旅行中展現出的競爭力也幾乎可與乘坐飛機匹敵。這在極大程度上是因為自動駕駛汽車滿足了乘客“解放雙手”的需求。
同時,碳達峰、碳中和等概念也在影響未來人們的出行習慣。自動駕駛采用的低碳新型能源也可在出行中減少碳排放量,成為低碳出行最有效的解決方案。此前BBC通過BEIS/Defra進行的一項名為《溫室氣體報告》(Greenhouse gas reporting: conversion factors 2019)研究表明,中短途飛行是二氧化碳排放量最高的交通方式之一。這種極高碳排放量的出行方式,已經無法適應現代智能化出行對于節能減排的要求。
這和百度對于汽車發展方向的判斷不謀而合。在今年8月18日舉行的百度世界大會 2021 上,百度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彥宏表示,未來汽車發展的方向是汽車機器人。“將來汽車進化的方向是向汽車機器人這個方向來進化……汽車機器人最最關鍵的技術,還是無人駕駛技術。”他說。
百度在會上發布的汽車機器人具有四大特點:自動駕駛、智能助理、忠誠陪伴和自我學習。百度汽車機器人能夠通過三重能力服務于人:首先具備L5級自動駕駛能力,不僅無需人類駕駛,而且比人類駕駛更安全;其次具備語音、人臉識別等多模交互能力,分析用戶潛在需求,主動提供服務;此外汽車機器人還具備自我學習和不斷升級能力,是服務各種場景的智慧體。
截至2021年上半年,百度Apollo自動駕駛在北京、廣州、長沙、滄州四城開放面向大眾的出行服務,累計接待乘客超過40萬人次。百度Apollo已獲得336張自動駕駛測試牌照,已經在全國30個城市開展自動駕駛測試,路測里程超過1400萬公里,自動駕駛專利數量超過2900件。
據百度第二季度財報披露,6月百度Apollo推出的第5代共享無人車Apollo Moon,成本僅為48萬元,是行業L4級自動駕駛車型平均成本的三分之一,遠低于目前行業動輒上百萬元的無人車造車成本,將無人車服務每公里成本進一步削減60%。在前四代車型的迭代中,里程成本每一代都能降低約62%。隨著技術的進步和規模化運營的展開,百度無人駕駛出租車的成本還將繼續快速下降。百度在去年在廣州的Apollo生態大會上宣布,將進一步擴大Apollo GO的服務規模,計劃3年內拓展至國內30座城市,通過部署3000輛自動駕駛出租車,服務300萬名用戶。
全球權威研究咨詢機構IHS Markit在近期發布的《中國自動駕駛市場和未來出行市場展望》中預測,2025年L2以上的新車滲透率至少達到45%,2030年將達到80%以上;未來Robotaxi的主要參與者將集中在2-3家服務提供商,且頭部玩家的市場份額有望超過40%。,而百度在V2X、ADAS市場的提前布局和領先地位將為Robotaxi競爭帶來重要先發優勢。
目前百度Apollo“勇攀珠峰,沿途下蛋”的戰略已經初見成效,在車(ASD汽車智能化)、路(ACE智能交通)、行(蘿卜快跑)三條商業化路徑中打造了自動駕駛技術與商業化的完整閉環:一方面用技術驅動商業,讓高階的無人車技術賦能駕駛輔助系統,在保證低成本的條件下優化蘿卜快跑的用戶體驗;一方面再讓商業反哺技術,利用通過蘿卜快跑積累的自動駕駛能力與數據使自動駕駛技術更加安全。
資本市場持續對百度釋放信心。克班資本在其近期發布的研報中認為,百度Apollo具有長期和顛覆性潛力。并表示,百度Apollo擁有巨大的市場機遇、有利的政策環境、技術先發優勢。百度牢牢把握科技命脈的底氣,來自于十年如一日的研發投入和技術信仰。在智能經濟時代的大背景下,百度移動生態、智能云和自動駕駛三大增長引擎持續發力,推動百度營收更加多元化的同時,也助力百度創造長期價值,在時代變革中勇立潮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