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要聞】北京支持低速無人車示范應用,每企每年最高300萬元

時間:2024-11-05

來源:低速無人駕駛編輯部

0

導語:包含環衛清掃、城市管理、便民服務、公共交通、出行服務、物流配送等領域。

11月1日,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發布《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關于促進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又稱“促進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十條措施”。(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政策詳情?。?/span>

提出將構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高地。亦莊將進一步深度踐行車路云一體化中國方案,加快示范區4.0階段擴區建設,對于掌握核心技術的優勢單位給予最高1000萬元的支持。

其中第一條,便是支持車路云一體化技術創新實踐平臺建設,開展車路云一體化技術驗證與創新場景開發應用。

第二條 加速標準體系研制升級。開展關鍵標準研制,推動北京市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標準統一,加強智能網聯汽車行業標準協同,補充完善國家智能網聯汽車標準體系。對牽頭制定并按規定發布智能網聯汽車領域國際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北京市地方標準、團體標準的企業,分級依次給予每個標準不高于50萬元、15萬元、10萬元、5萬元、5萬元的一次性支持,每個企業每年支持金額最高200萬元。

第三條 鼓勵數據應用及要素流通交易。依托北京數據基礎制度先行區,打造智能網聯汽車數據安全監管沙盒,促進數據資源價值挖掘及流通交易。圍繞自動駕駛感知規控算法訓練、設計運行場景驗證、安全運行能力測試等應用方向,支持特色數據產品開發。對于通過合規渠道獲取并有效利用流通數據、促進數據商業化應用的主體,按其實際支付的數據交易額的30%予以支持,每個企業每年支持金額最高150萬元。

第四條 提高算力供給能力。支持人工智能賦能自動駕駛,鼓勵應用大模型豐富自動駕駛場景數據,實現端到端閉環仿真系統的渲染與評測。依據經開區人工智能有關政策,每年發放1億元的“算力券”,支持企業購買算力服務,按照實際使用算力結算費用,每個企業每年支持金額最高2000萬元。

第五條 打造自動駕駛場景生態示范區。加快示范區4.0階段擴區建設,建立包容審慎管理機制,為企業提供更多豐富場景,對開展環衛清掃、城市管理、便民服務、公共交通、出行服務、物流配送等公共服務領域示范應用,按測試里程給予6元/公里的資金支持,每個企業每年支持金額最高300萬元。

第六條 支持汽車芯片設計產品首輪流片。鼓勵并指導汽車芯片設計企業申請集成電路設計產品首輪流片獎勵。

第七條 實施關鍵技術及產品攻關“揭榜掛帥”。圍繞車路云一體化關鍵技術、大模型+自動駕駛、高性能座艙芯片等智能網聯汽車重點領域發布攻關方向,通過揭榜掛帥形式,發掘一批掌握核心技術的優勢單位,根據項目技術創新性和投入情況給予資金支持,每個項目支持金額原則上不超過1000萬元。

第八條 支持科技創新平臺建設。鼓勵智能網聯汽車領域國家級創新中心、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圍繞國家發展戰略開展前沿共性技術攻關,對承擔國家、北京市重大科技專項擇優給予資金支持,每個主體每年支持金額最高2000萬元。

第九條 搭建產業創新服務平臺。為入駐創新企業提供低成本、便利化的研發和生產空間,搭建一站式政務服務通道,協助企業對接產業鏈上下游資源,定期組織項目路演、投資人沙龍、產業大會等產業生態活動。設立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創投基金,支持不同發展階段企業的融資需求。積極協助企業與銀行、基金、證券、保險、融資租賃、擔保等投融資機構對接。

第十條 加大人才服務力度。支持智能網聯汽車相關產業領域人才申報亦城人才認定,對經認定的人才創新創業提供資源要素體系支撐和高品質生活服務保障并實施專項獎勵。在符合有關政策規定的前提下,優先推薦重點用人主體中的人才申請辦理人才引進以及北京市工作居住證。對符合條件的全日制應屆畢業生,以及取得國(境)外院校學位的留學回國人員,進入經開區重點用人主體工作滿1年的,給予個人入區專項支持。

新戰略

活動預告

向世界展示中國最具創新力、領導力和品牌化的產品與技術!11月21日-23日“2024年(第四屆)低速無人駕駛行業發展年會暨中韓(威海)低速無人車及移動機器人應用發展大會”將在山東威海舉行,敬請關注!

年會宣傳

低速無人駕駛產業綜合服務平臺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低速無人駕駛產業綜合服務平臺]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低速無人駕駛產業綜合服務平臺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5260609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低速無人駕駛產業綜合服務平臺”,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低速無人駕駛產業聯盟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