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貨運自動駕駛初創公司Starsky Robotics在努力融資和尋找買家失敗后,裁掉了大部分工程師和辦公室人員”的消息引起業界嘩然,因為這已經不是Starsky Robotics在自動駕駛路上的第一次受阻了。

據了解,Starsky Robotics最近的一次融資是在兩年前,在從Shasta Ventures獲得1650萬美元A輪融資之后,Starsky Robotics就再未能籌得任何資金。去年,受限于資金的短缺,加上其公路卡車車隊的表現不容樂觀,Starsky Robotics被迫縮減了車隊規模。
艱難“爬行”一年后,該公司最終還是沒有擺脫財務困境。據Starsky Robotics內部郵件顯示,此次裁員的原因是,過去幾個月里運輸費率的大幅下降,導致公司“虧損經營”。此外,還有不斷增加的保險費、設備維修和車隊的租賃費用致使公司已無力承擔。
Starsky Robotics顯然已經走入了兩難的境遇,財務困境讓其無法全身心進行技術提升,投資者也很難會在這個時候把資金投向這一企業,這家曾經輝煌的Starsky Robotics大概率會隨著公司資金的告罄而走入絕境。
而令人扼腕的是,Starsky Robotics并不是自動駕駛領域第一家面對如此境遇的公司。去年年初,中國的自動駕駛公司RoadStar.ai就因內訌,導致內部腐敗、技術研發停滯不前、產品落地遙遙無期等,走向停擺清盤。要知道,Roadstar.ai此前可是獲得了1.28億美元的A輪融資(約合8.12億人民幣),是截至當時國內無人駕駛領域宣布的最高融資額。
不僅RoadStar.ai被迫關門,曾一度高光閃耀的自動駕駛明星公司Drive.ai也難逃被蘋果收購的命運。據悉,Drive.ai之所以落得被收購的下場,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陷入了資金困境。Drive.ai自2017年9月完成了1500萬美元的戰略融資后,此后再沒有新的融資消息傳出。
同樣因為外部環境導致關門的自動駕駛初創企業還有Oryx Vision。據悉,Oryx Vision創立于2009年,致力于為自動駕駛汽車開發激光雷達傳感器。雖然,此前公司已經融得了5000萬美元B輪融資,但由于自動駕駛是場長期投資且無回報的“燒錢”項目,Oryx Vision最終還是選擇了關閉公司。
如果說初創公司難以在自動駕駛這場混戰中立足不足以引起警惕,那么蘋果自動駕駛部門裁員190個崗位,可以說是在該領域扔下一個深水炸彈了。
此前,就有消息稱蘋果公司計劃于今年春季晚些時候在其自動駕駛汽車部門削減190個工作崗位。當地時間2月27日,這一消息得到了湯姆·紐梅爾的證實。據悉,受影響的工作崗位大多為位于蘋果總部庫比蒂諾(Cupertino)附近的圣克拉拉和桑尼維爾的工廠的工程師,合同終止協議將于4月16日生效。
從RoadStar.ai被曝出內訌,隨后倒閉,到Drive.ai因資金困境無奈被蘋果收購, Oryx Vision宣布停止運營,再到Starsky Robotics瀕臨破產、蘋果裁員,接二連三的壞消息讓人不甚唏噓。因為無論是RoadStar.ai還是Drive.ai,他們都曾是自動駕駛領域炙手可熱的技術公司。
而近來獲得融資的企業們則與以上企業形成了鮮明對比。2月3日,終端人工智能解決方案提供商耐能(Kneron)宣布完成由李嘉誠旗下維港投資領投的4000萬美元A2輪融資;2月19日,Outrider宣布其A輪融資籌集了5300萬美元(約合3.72億元);2月26日,中國自動駕駛初創企業小馬智行宣布該公司完成新一輪總額高達4.62億美元(約合32.44億人民幣)的融資。自此,該公司估值超30億美元,創下中國自動駕駛領域歷史上最高融資額度的新紀錄;同日,馭勢科技公布在B輪融資中獲得博世戰略投資……
很顯然,自動駕駛淘汰賽的槍聲已經打響。隨著自動駕駛的實現路徑逐漸清晰,資本也開始冷靜下來,那個打著“自動駕駛”的旗號融資的時代已經過去,這無疑給諸多自動駕駛初創企業敲響了警鐘。
而在如此情況之下,自動駕駛初創企業如何才能走的更遠?
1。繼續強化自身造血能力,建立技術的護城河
眾所周知,自動駕駛初創企業進入市場,大多都是憑借著一技之長,要么是在軟件上遙遙領先,要么是在硬件上無人能敵。如小馬智行傾向無人駕駛解決方案,地平線主打汽車芯片和算法、鐳神智能主打激光雷達、Minieye擅長視覺感知、圖森未來主攻商用車……這也是他們能在這個領域存活下來的先決條件。如此一來,初創公司要想在這場大浪淘沙中站穩腳跟,就必須繼續深化技術,這樣才可以實現自身的循環“造血”。
2。限定場景實現商業化落地,獲得資金加持。
除了技術之外,圍繞著技術點而做的落地應用和服務等也是初創公司自我“造血”的一種方法。如百度的自動駕駛,截止去年七月,百度Apollo已經有超300輛自動駕駛測試車輛在13個城市測試運營落地。自動駕駛初創企業只有借助“特定的、受限的適用范圍”,建立應用和服務的商業模式,才能增強技術的不可替代性;也只有朝著真正實現商業化落地努力的企業,才會擁有更多的發展可能性,才能在技術窗口期到來時獲得更好的爆發。
3。提升融資能力,獲取后備力量。
從以上不難看出,無論是生存還是消亡,資本在這其中都發揮著巨大作用。然而,自動駕駛瓶頸期的到來,卻讓資本家們變得越發的謹慎,投資也因此慢了下來。這對“燒錢”的自動駕駛,尤其是初創公司來說,可以說是致命的打擊。
現階段,絕大部分初創公司都尚未盈利,而技術開發卻需要消耗大量的資金,因此持續融資是企業走下去的關鍵所在。所以,初創企業們只有抱到“大腿”,才能不被淘汰。而最關鍵的人選之一無疑是傳統車企,盡管諸多科技公司也加入了自動駕駛這場戰役,但其大多走技術路線,依靠自給自足。
對于傳統車企而言,做自動駕駛最缺的就是技術,找到這個空缺,自動駕駛初創企業們就可以利用自己的技術專長為傳統車企提供特定產品,以供應商的形式存在,保證自己在行業中的地位,增強自身的不可替代性。
蓋世小結:優勝劣汰乃常事,行業洗牌或早或晚都會到來。隨著自動駕駛的深入發展,勢必還會有更多的企業面臨淘汰,但,強者一定是可以戰斗到最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