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近日舉辦的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滴滴出行對外表示,人工智能技術有助于大幅提升出行安全,將加快推動自動駕駛載人體驗服務落地。對于滴滴而言,此前發生的多起順風車惡性事件為公司的發展籠罩上陰影,在滴滴順風車“消失”一年后,如何提升司機運力,提高訂單成交率成為其亟待解決的難題。
據滴滴介紹,在打車軟件面世前,出租車司機每天有30%的時間是空車狀態;乘客每每揮手搖臂卻打不到車的情況時有發生,甚至有爭搶乘車發生沖突的新聞發生。傳統出行領域面臨的首要問題是信息不通暢,司機無法得知人海茫茫中誰有乘車需求;乘客無法得知前方的岔路口有幾輛出租車會拐進自己所在的街道,其中又能否有一輛空車。
以往,空車狀態的出租車時常會擠向人流較多的地方,或是車站、酒店,或是其他消費場所;乘客需要打車時,也通常不會在寂靜無人的小路上等待,而是盡可能靠近附近人流量較大的區域。積年累月形成“默契”后,不僅浪費城市交通運力,還容易造成各別路段擁堵。打車軟件的出現,不僅帶來了新的司機運力,也讓乘客僅需一秒鐘就能將乘車信息發送至周邊的出租車司機,并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黑車現象,規范化的計價方式也減少了亂收費、宰客等情況的出現。
打車軟件的出現降低了出行服務行業的準入門檻,但順風車的安全問題又清退了一批不合格司機運力。從根本上看,打車軟件現階段的貢獻主要是優化了行業內的信息交換。數據統計顯示,現階段仍有大量城市出行需求未被滿足,滴滴訂單成交率僅為75%,尚有25%的訂單因為沒有司機及時接收而取消。
滴滴將司機運力的補充寄希望于自動駕駛車輛,其測試的自動駕駛車輛在頂部安裝有3個激光雷達及7個攝像頭,以實現車周360度無死角感知,獲得充足的圖像數據做視覺感知,頂部兩側還將包括GPS天線,以借助衛星信息實現車輛定位。作為L4級別的自動駕駛車輛,滴滴目前并不能讓其脫離司機使用,路測時需配備駕駛位和副駕駛位兩名工作人員,以監測系統工作情況及隨時準備接管車輛。
據悉,滴滴即將通過混合派單模式,依托滴滴過去的路況數據積累,結合用戶的訂單路線,將30輛無人駕駛車輛在上海嘉定地區合理分派。對于滴滴而言,技術、交通大數據與運營優勢皆具,有望引領國內自動駕駛出租車的大規模上線,為現有的司機運力提供補充,以解除其受限于訂單成交率的部分營收,并通過優質服務獲得更多的市場口碑。
然而,自動駕駛車輛打車服務能否再次改變出行還有待市場驗證,其面臨的首要問題就是資產模式的變化。今年8月,滴滴宣布將自動駕駛團隊升級為獨立公司,或有該方面的考慮。與對接行業資源,分發訂單信息搓合交易的輕資產模式不同,純粹的無人駕駛車輛需要公司購置新能源汽車或改裝現有車輛,無疑使企業經營傾向于重資產模式,增加經營風險。
對于滴滴而言,如何最大化利用司機運力以及避免運營風險才是其考慮的重點,同樣是重資產模式的共享汽車行業大勢已去,無人駕駛車輛打車服務的未來也不容樂觀;若將資產加重的壓力轉移至現有司機運力,車輛升級換代的成本與風險也會讓許多車主選擇觀望,短期內推行阻力較大。或許,技術必將改變出行,但也可能會姍姍來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