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駕駛三大靈魂拷問:以后真的可以“無證駕駛”了嗎?

時間:2020-12-04

來源:無人駕駛網

0

導語:從疫情期間無人送貨到各地實際路測,從PPT上超前概念到某科技公司的“五環之歌”;車路協同的說法提了又提,5G的到來仿佛再次奏響時代的凱歌。從手動到自動,從燃油到電動,也許在汽車發展140多年之后已經讓大家摸到了汽車革命的脈搏,而“無人駕駛”即將到來的消息又像極了內燃機取代馬車,有人嗤之以鼻,有人為其狂熱。

   從疫情期間無人送貨到各地實際路測,從PPT上超前概念到某科技公司的“五環之歌”;車路協同的說法提了又提,5G的到來仿佛再次奏響時代的凱歌。從手動到自動,從燃油到電動,也許在汽車發展140多年之后已經讓大家摸到了汽車革命的脈搏,而“無人駕駛”即將到來的消息又像極了內燃機取代馬車,有人嗤之以鼻,有人為其狂熱。
t01bae0e77b97562f71.webp

  不屑的原因是不信,狂熱的核心是期待。動輒五千到一萬元的駕考費用自然不菲,上路一萬公里的駕駛磨合期又讓新晉“車手”再受摧殘。很多人只見到車展上的概念車“藏起”方向盤,卻不知“司機”在“無人駕駛”體驗車里手心冒汗。鋪天蓋地的新聞都在說“無人駕駛”來了!可是它真的來了嗎?

  自動駕駛無人化,取代司機還是便利乘客?

  也許很多人不知道,“司機”這個在今天早已泛化的稱謂,放在四十年前就意味著一份體面的工作,放在二十年前還能享受優越的通行體驗。但在汽車保有量劇增的今天,開車行駛在擁堵的道路上,優越感殆盡,情緒更是早已五味雜陳,甚至在前面的剎車燈屢次亮起之后,常有關門就走的沖動。這樣的環境下,讓很多人對自動駕駛的普及充滿期待。

  今天,機動車駕駛員已經超過4億。這些年來,隨著5G、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機器的能力在不斷顛覆我們的認知,但是讓大家恐慌的是,面對網約車司機、出租車司機、卡車司機這樣龐大的職業群體,“無人駕駛”的到來是不是會讓他們徹底失業?

  其實面對科技的發展,人類一定不會裹足不前,就像網絡售票取代了柜臺、ETC取代了高速收費員一樣,社會的發展需要更多生產力的投入,人類也必將向更高層次的勞動模式轉變。

  只是對于無人駕駛這項技術來說,談取代司機還為時過早。

  尚且不說在可見的十年里,“無人駕駛”無法徹底普及,即使普及,也不過了取代了“駕駛”這一項單純的技能而已,對于駕駛樂趣、身份象征等等承載在汽車上的其他屬性,機器目前還難以做到。正像滴滴自動駕駛公司COO孟醒談到的:自動駕駛無法替代人類駕駛員的關懷和溫情,有溫度的優質司機永遠不會消失。

  “電車難題”多年未解,車企的答案是什么?

  從L0到L5,自動駕駛的分級已經逐漸清晰,日產近期也已曝出將在2022年量產L3級自動駕駛的消息。也許再過幾年,在行駛環節解放司機的手腳,技術層面上的難度已經不大。但是脫離了“司機”之后,倫理和法律卻成為始終繞不開的難題。

  在哲學領域,有一個類似的問題叫TrolleyProblem(電車難題):電車剎車失靈,而前方軌道上卻恰好出現五個正在施工的人,這時你可以操作方向讓電車開往另一條軌道,只是,在另一條軌道上還有一個正在玩耍的孩子,你如何選擇?

  這道問題從1967年提出至今,已經被人們討論過無數遍,但至今無解。

  如果把這個邏輯套用在現實情況中,“無人駕駛”的汽車“它”會怎么選?是選擇電線桿、懸崖、還是摔倒的老人呢?也許車企為了賣車,站在“功利主義”的角度,他們會選擇保護車內的乘客,并且現實情況也遠比預想的復雜,不能讓汽車躲過了摔倒的老人卻墜下了懸崖。

  倫理問題長期無解,法律問題更是難上加難:“無人駕駛”的汽車一旦發生事故,這個責任究竟是“乘客”的,還是廠家的?

  為了說明問題,我們不妨看一段報道:

  “2016年1月20日,京港澳高速河北邯鄲段發生一起追尾事故,一輛特斯拉轎車直接撞上一輛正在作業的道路清掃車,特斯拉轎車當場損毀,司機高雅寧不幸身亡。事后遇難者家屬通過特斯拉車上的行車記錄儀的數據,經過相關專家分析,根據行駛過程中勻速行駛狀態,認定案發時高雅寧開啟了無人駕駛功能。”在責任上,交警認定,在這起追尾事故中駕駛特斯拉的司機高雅寧負主要責任。

  這起事故,也成為了中國首例有報道的自動駕駛致人死亡事件。

  面對這樣的事故,在沒有達成社會普遍共識之前,也許無法獲得讓廠家和死者家屬滿意的結果。只是如果你今天去到特斯拉的體驗店,店員依然大概率會為你演示其強大的“無人駕駛”功能。

  “無人駕駛”真的會是汽車發展的終章?

  經過一個多世紀的發展,可以說沒有任何一項技術能夠有汽車這樣的價值,它不僅改變了我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甚至重塑了人類的文明。只是如果細細想來,汽車發展卻是落后的。這一個世紀里,同期世界人口從30億增長到了70億,而汽車技術并沒有突飛猛進的變化,甚至相比其他科技,汽車技術更迭的速度已經遠遠被甩在了后頭。

  能源浪費、事故高發、高閑置率……綜合來說,汽車在提升生活品質、帶給我們便利性的同時,帶來的副作用也不容忽視。而電動化的到來讓能源問題或許得解,網聯化的突飛猛進又能否揚長避短,讓汽車再次飛躍呢?

  人腦的“腦力”受限,電腦的“腦力”無窮,我們當然有理由相信“無人駕駛”會成為汽車的發展趨勢,只是當技術成熟到可以取代人類“司機”的時候,汽車還是那部“四個輪子加兩個沙發”而且只能在地面行駛的交通工具嗎?海陸空的立體交通工具又能否高度集成在一起呢?

  一起大開腦洞吧!

低速無人駕駛產業綜合服務平臺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低速無人駕駛產業綜合服務平臺]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低速無人駕駛產業綜合服務平臺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5260609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低速無人駕駛產業綜合服務平臺”,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低速無人駕駛產業聯盟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