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自動駕駛公司紐勱科技(Nullmax)CEO徐雷在接受專訪時透露,公司正在智慧城市融合領域布局,計劃在下半年發布長三角等地的示范運營項目。
具體方案是,第一階段在出行需求量大但基礎設施不完善的城市新區域,約十平方公里范圍內試運行無人駕駛出租車,讓無人駕駛汽車與當地智慧路邊設備、城市云平臺等智慧交通系統結合,試驗L4級別的無人駕駛。方案中,無人駕駛出租車將配備安全員并首先針對合作單位的內部員工開展試運營。在隨后的第二、三階段,逐步擴大覆蓋范圍和擴大車隊規模。
徐雷表示,“我們希望打造安全、高效、經濟的自動駕駛方案,能夠大規模使用以減少死亡率和傷殘率。同時與智慧交通系統中的路邊設備、云平臺等相融合,逐漸升級到L4級別的自動駕駛”。
紐勱科技是一家自動駕駛科技公司,產品方案主打以計算機視覺為主的多傳感器融合感知技術。公司于2016年在美國硅谷成立,2017年初在上海設立總部。CEO徐雷曾在特斯拉供職,是前特斯拉自動駕駛高級計算機視覺工程師、Autopilot團隊成員。
今年6月,紐勱科技推出了首個對外發布的系統化自動駕駛解決方案,計劃在2020年落地量產。
前裝量產的“插拔式”方案
采訪中,徐雷表示,實現L4級別的無人駕駛是紐勱科技的最終目標。
在自動駕駛領域,國際汽車工程師學會發布的自動駕駛的六級分類體系被廣泛采用, L0級到L5級,車輛的自主駕駛程度逐漸升高。L3級別下,車輛完成絕大部分駕駛操作、人類駕駛員需保持注意力集中以備不時之需。L4級別下,車輛完成所有駕駛操作,人類駕駛員無需保持注意力,但限定道路和環境條件。
為實現L4的目標,紐勱科技目前有兩種并行的路徑規劃。
一方面,在前裝量產市場落地一些量產項目,例如最后一公里、高速代駕等,讓用戶更多地體驗到自動駕駛帶來的好處。落地量產也能反饋數據,幫助團隊進一步迭代算法。
這條路徑目前已有一些成果。2019年6月,紐勱科技舉辦了首次發布會,正式推出面向量產的MAX1.0自動駕駛系統解決方案,應用于高速代駕、擁堵跟車和自主泊車場景。紐勱科技對MAX1.0的定位是L3級。
徐雷介紹,MAX1.0是一種“插拔式”的模塊化方案。
方案設計中,MAX1.0共有12個攝像頭、5個毫米波雷達和12個超聲波雷達。而在量產環節,車廠可以靈活選擇硬件配置方法以規劃不同的自動駕駛功能。例如選擇單一的自主泊車功能,只需要配備部分設備,成本也會相應降低。
他解釋,能做到這種“插拔式”的方案是因為MAX1.0系統的自動駕駛平臺“是完全自主研發的”,“沒有對第三方庫的依賴,能夠快速移植到各個計算平臺”。
MAX1.0將在2020年底或2021年初實現量產。主要方式是與一級供應商合作或者與整車廠聯合開發項目。
單車智能VS智慧城市融合路徑
除了前裝量產,紐勱科技打算跳出單車智能的視角,采用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車輛深度融合的路徑實現L4級別無人駕駛。徐雷認為,與智慧城市結合的路徑是紐勱科技與特斯拉最大的區別,因為后者主要側重于單車智能。
徐雷在采訪中詳細介紹了這條融合路徑。
為了保證自動駕駛的安全性,減少未知的不安全區域,他希望將自動駕駛車輛與城市道路深度結合,把部分功能分配到車以外的路端或者云端,讓路邊設備,例如車路協同,V2X(車用無線通信)設備等支持車輛安全行駛。
具體而言,智慧交通的云端設備將運用大數據和運籌學的方法,根據出行模式和交通系統的需要調度自動駕駛車輛,減少空載率,提高整個交通系統的效率。
徐雷以十字路口這一常見場景闡釋了自動駕駛與智慧交通相融合的情形。在十字路口等復雜場景,邊緣云、中央云等后端設備將給予自動駕駛汽車超視距的感知能力。“對一輛單車而言,當它停在一個十字路口前,無論加裝多少傳感器,都無法看到被遮擋的地方”。“但如果在十字路口的上方,有一個攝像頭或雷達能夠把十字路口的感知結果發送給自動駕駛汽車,車輛就能夠做出更好的規劃”。
理論上,這套方案對城市道路基礎設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過,徐雷發現,在浙江、上海等地,信息化道路的發展速度比他們的需求更快,“這些東西都已經有了,但苦于不知道如何把它們串聯起來”。
他在采訪中對記者透露,公司正在智慧城市融合領域布局,預計今年下半年發布上海、浙江等地的示范運營項目。具體方案是第一階段在出行需求量大但基礎設施不完善的城市新區域,約十平方公里范圍內試運行無人駕駛出租車,讓無人駕駛汽車與當地的智慧路邊設備、城市云平臺等智慧交通系統相結合,試驗L4級別的無人駕駛。方案中,無人駕駛出租車將配備安全員并首先針對合作單位的內部員工開展試運營。在隨后的第二、三階段,逐步擴大覆蓋范圍和擴大車隊規模。